产品与温度的背后,是 “魔鬼测试” 筑起的安全防线。在 460 亩(相当于 43 个足球场)的商乘共用试验场,乘龙翼威 5 重卡满载 49 吨,20% 陡坡上 “一键爬坡”,长下坡靠 “恒速控制” 防刹车过热;星海 V9 则在模拟行人横穿时,AEBS 系统瞬间响应制动,极窄车位泊车时两侧间距丝毫不差。不止于此,全国 “三高” 基地还确保产品在 - 30℃至 50℃环境下稳定运行,试验场负责人的话道破关键:“极端场景下过关,才敢谈可靠与安全。”
能经住极端考验的产品,诞生于 “绿色 + 智能” 的车间。乘龙卡车冲压车间,4000 吨自动化生产线用激光拼焊实现 “材料按需分配”,合格率 100%;焊装车间 136 台机械臂组成 “无人军团”,94.5% 自动化率兼容百种车型共线生产;涂装车间水性 3C1B 工艺让车漆耐候超 3000 小时,南方多雨环境下多年如新;总装车间以 “20JPH 快节拍” 高效生产,中水回用技术更让污水可养鱼。东风风行乘用车生产亦遵循此标准,部分工艺更严苛,这条全工艺产线,正是中国汽车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缩影。
而智造的起点,藏在研发院那间 “极少数人能进” 的油泥模型室。为星海 V9 打造的 1:3 模型,设计师耗时 3 个月历经 5 轮塑形,“青云梯” 前脸角度、“中国结” 线条弧度,哪怕 0.1 毫米偏差都反复调整;乘龙翼威 5 纯电重卡 1:1 模型,“龙睛” 大灯、弧形前围既合空气动力学,又传东方美学。隔壁 NVH 实验室里,乘龙 M3 怠速噪声媲美洗衣机,星海 V9 行驶噪声优于行业标准,四通道道路模拟试验室更让星海 V9 经 20 天测试,等效实车跑 10 万公里 —— 这份对 “工业艺术品” 的追求,贯穿商乘全品类。

当陈伟鸿、陈蓓蓓带领亿万观众走完这场 “沉浸式探厂”,镜头从研发前端到生产后端的铺展,实则是一场从 “全球智造” 回望 “广西制造” 的旅程。71 年里,东风柳汽变的是技术与规模,不变的是 “国家队” 的担当。如今,随着龙行工程推进,它正以技术为笔、用户为墨,在全球汽车产业画卷上,续写中国智造的新高度。